一、工作原則
(一)預防為主
加強對傳染性疾病監測,及時發現可疑病例,采取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措施,切斷傳播途徑,迅速控制疫情在學校的傳播和蔓延。
(二)分級控制
傳染性疾病根據衛生部、山東省對疾病的控制方案要求,按疫情波及的區域范圍,分為一般事件、重大事件、特大事件。
在具體的疫情預防控制措施上,根據疾病在本學校的實際流行強度,實施分級控制措施,以達到最有效的預防控制效果。
(三)分類處置
呼吸道傳染病(SARS、禽流感)、腸道傳染病(霍亂、感染性腹瀉)或食物中毒的病例,在于早期發現疫情,提高對疫情的早期預警和預報工作。SARS早期預警病例分類標準、禽流感、霍亂病例按照山東省規定的病例分類標準執行。
(四) 及時處置
為有效地切斷疾病的傳播,根據傳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,在采取預防控制措施時,對疑似病例、臨床確診病人實行隔離治療;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實行(隔離)醫學觀察。
二、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制指揮系統
任何人發現或得知“疫情”發生,應立即向值班領導和校領導報告。學校領導確證信息屬實后,立即啟動學校應急程序。建立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”防制組織指揮系統:a)領導小組. b)綜合協調組. c)信息組. d)疫情調查組. e)消毒組. f)宣傳組. g)后勤組。
制定相關的工作制度:a)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制度. b)消毒制度. c)傳染病宣傳制度. d)晨檢制度等。
三、學校預防和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網絡及職責
(一)班主任老師
1、負責每天對本班學生中健康狀況動態觀察,發現與某些傳染性疾病相關的癥狀時或因病缺課情況,應詢問學生健康狀況并做好相應記錄,如病例數超過正常時,應及時報告衛生老師。
2、突發事件發生后,應提供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學生當時的身體狀況。
3、突發事件發生后,對班級學生的發病情況作動態了解后,每天2次報告衛生老師。
(二)醫務室
1、負責每天接受班主任晨檢情況,并記錄歸檔。
2、出現突發公共事件時,負責及時將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地點、時間、主要病征、發病人數、發病班級、可能原因、采取措施、現狀和趨勢,向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報告。
3、負責對出現癥狀的學生進行暫時隔離,必要時護送相關醫院就診。
4、發生突發事件后,負責每天2次接受班主任晨檢情況匯報,統計后傳真上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門。
5、對病愈返校的學生,返校當天必須先到學校衛生室,經衛生老師檢查由衛生部門出具的返校證明后,方可進入教室上課。
6、接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,對該學校的疫情解除通知后,即可對學校采取解除控制措施。
(三)學校領導
1、學校應組建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領導小組,明確分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的領導和職能部門,負責統一組織、協調應急工作。
2、當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,學校應根據疫情波及范圍和流行的情況,停止進行集體性活動,避免發病班級學生進入集體活動場所(公共電腦教室、語音教室、實驗室、會議室、圖書館、運動場地等),對發病較多班級的學生,相對限制活動區域,必要時使用備用教室,防止發病班級之間的交叉感染。疫情嚴重時,報請相關部門后,考慮全校停課。
3、學校需加強同市、區疾控中心的聯系,保持信息通暢,密切關注學校學生的發病狀況。
4、開展健康教育宣傳,利用健康教育課、晨會、班會、廣播、電視、板報等多種形式,堅持正面宣傳,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情緒,引導學生自覺配合教育部門、衛生部門做好學校內的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。根據不同季節傳染病發生特點,宣傳傳染病的危害與防制知識,增強疾病預防的意識和能力,幫助養成良好的公共衛生習慣,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。
5、學校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如傳染病流行時,對發病班級教室進行徹底消毒,加強教室、實驗室、專用教室等室內空氣流通,要經常開窗通風。對食堂、廁所進行消毒,以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。
四、個人防護與消毒工作
在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時,接觸可疑病例、臨床診斷病例應做好個人防護工作。上述人員應穿戴工作服、隔離衣、工作帽和防護口罩。每次接觸病人后立即進行手的清洗和消毒。
五、健康教育
要充分利用廣播、板報、宣傳手冊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廣泛開展SARS、禽流感、霍亂等防治知識,宣傳普及衛生科普常識,指導學生以科學的行為和方式對待SARS禽流感、霍亂預防和控制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