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,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,雖歷經歲月的洗禮時至今日,卻依然閃爍著她智慧的光芒。一部《論語》,沒有居高臨下的大論,沒有喋喋不休的說教,卻如和風細雨,滲透入每一個人的內心。作為一代教育家、思想家,在孔子平實的語言中,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和教學思想,至今仍然有其獨特的價值。在很多時候,我們都需要回到兩千多年前,向孔老夫子請教。他的愛人之心,他的尊重之心,他的寬容之心,他的平等之心,無不包含著教育的真諦。
愛心
子曰:“仁者愛人”。
我國現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說過:“沒有愛就沒有教育”。 教師只要有一顆仁愛的心,再特殊,再棘手的孩子也能轉化。只有熱愛孩子,才能教育孩子;只有熱愛孩子,才能賞識孩子;只有熱愛孩子,才能信任孩子。真誠的愛、熱情的鼓勵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,老師要激勵學生們增強自信,勤于努力;要為每一個學生取得的進步而鼓勁加油,使他們感受到由于各自取得的成績和進步而帶來的喜悅。
雖然有部分“問題”學生我們要花很多的時間進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導,然而愛一個“問題”學生才是對教師的考驗,而這正是教師最崇高的職業操守的表現。作為教師,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,鼓勵他們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。只有在這種情況下,孩子才能和老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。用愛心搭起的橋梁,是世界上最穩固的紐帶。
尊重
子曰:“君子尊賢而容眾,嘉善而矜不能。”
孔夫子這句話意思是說君子尊重賢人,但也能容納普通人;嘉獎優秀的,但也能幫助能力差的。尊重賢人、嘉獎優秀,這些我們很容易做到,也愿意去做,但是容納普通人甚至是“差生”,幫助“差生”進步發展,可能就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了。而其實,最需要鼓勵、最需要幫助的、最需要被承認被尊重的,恰恰就是被我們一次次忽略的所謂的“差生”。對這些孩子,我們沒有給予應該的尊重,所以讓他們在一次次的被拋棄中失去了自信和提高到欲望。所以,作為老師,一定要拋棄居高臨下的傲慢,改變傳統的命令式的教育方式,尊重學生,要尊重學生人格,尊重學生的感情,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,只有這樣,才能建立融洽和諧師生關系。
寬容
子曰:“君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,吾亦欲無加諸人”。
有位教育家說過:“學校就是讓學生犯錯誤的地方”。這句話很有道理。正在成長中的學生, 雖然在年齡上可能接近成年或者已經成年,但是在心理上,還遠遠沒有達到成熟的地步,尤其我們現在面對的是90后的新一代學生。從小在父母溫暖的懷抱中長大,他們經受的鍛煉還很少,所以,難免要犯錯。學生的錯誤肯定會給班級管理帶來一系列的困難,紀律不穩,作業不交,上課遲到等等,不一而足。
但是,我們應該相信,世界上沒有人故意犯錯,犯錯都是因為無知(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語)。紀律不穩,可能是他想向同學討論一個問題,作業不交,可能是作業實在太多;上課遲到,可能是路上他的車子壞了……所以,我對待這一問題就是兩個字——寬恕。等待學生成熟,等待學生長大,總有一天,你會發現,每天上課時間,所有的學生都整齊地坐在教室里,所有的作業都完整地呈現在面前。西方有句諺語:年輕人犯錯,上帝也會原諒的。就讓我們張開胸懷,原諒孩子們天真的錯誤吧!
平等
子曰:“有教無類”。
每個人都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,教育不分貴賤,沒有優生和差生的區別。平等地對待學生就要看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優點和缺點,不能厚此薄彼。在學校里,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很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他們的考試成績。在今天以升學為重的各種壓力之下,教師也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成績的高低來區分學生之間的差異,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,給他們以更多的關注。這無形中就給學生造成了一種心理上的陰影,對于學生自身個性發展是相當不利的。作為教師,應該明白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”的道理,每個學生發展的機會和條件是不相同的。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,應該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,全面地、辯證地認識學生。不能過早地給學生下結論,用過激的語言批評學生。
教師工作是一門藝術,而且我們的這門藝術又高于其他藝術種類,因為我們的對象是有著生命力、活力、主動性和獨立性的人。愿孔老夫子的智慧能夠給我們些許的啟發,讓我們在教師的崗位上能做出更好的成績。
- 2 -